住防线,然而一切努力都被淹没在混乱的喧嚣中。此刻,他们前有奉军主力的正面强攻,后有郭松凌部的精锐突袭,腹背受敌,局势岌岌可危。
奉军攻势如疾风骤雨,炮火连绵不断,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,如潮水般向前推进。大毛军队的伤亡数字急剧攀升,防线在短时间内摇摇欲坠。士兵们的抵抗逐渐失去组织,防线最终彻底崩溃,大毛军队开始全面撤退。
这场边境冲突宛如一场残酷的绞肉机,整整持续了一天两夜。战场上,硝烟似狰狞的巨兽,肆意翻滚弥漫,将一切吞噬其中;大地被鲜血浸染,尸横遍野,无数年轻鲜活的生命,就此永远地沉睡在这片冰冷刺骨的土地上。大毛军队满心以为东北军不过是一盘散沙,能如秋风扫落叶般轻松击溃奉军防线,长驱首入。然而,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,东北军爆发出的战斗力远超想象,每一寸土地都化作顽强抵抗的堡垒,让大毛军队每前进一步都付出惨重代价。
章学良站在指挥部,望着满目疮痍的战场,心中清楚,大毛向来野心勃勃,绝不会因这一时失利就轻易罢手,这场冲突仅仅是一场更大危机的序曲。果不其然,在国际社会多方艰难斡旋之下,双方暂且放下武器,停火休战。可边境线上,紧张气氛非但未减,反而愈发凝重,恰似暴风雨来临前那令人窒息的死寂,每一丝空气都仿佛凝固,大战一触即发。
1923 年 1 月底,凛冽的北风自西伯利亚平原滚滚而来,如汹涌潮水,肆意席卷着东北大地。章学良身着厚重军大衣,笔挺地伫立在新近落成的边防哨所内。哨所外,狂风似利刃,无情地切割着周遭一切,吹得哨所外的铁皮 “哗哗” 作响,尖锐刺耳,仿佛在奏响一曲战争的前奏。他身姿挺拔,双眸如寒星般锐利,穿透弥漫的风沙,死死地凝视着对面大毛的阵地。
数周前,章学良基于对国家主权与东北利益的深切考量,果敢做出收回中东铁路部分权益的决定。此等维护主权之举,却引发大毛方面强烈反弹,边境局势瞬间剑拔弩张,原本尚算平和的边境线,如今密布阴霾,危机西伏。此刻,站在这边防哨所,章学良敏锐地察觉到,眼前看似平静的边境,实则暗潮涌动,恰似暴风雨来临前的死寂,一场大战己如离弦之箭,无可避免。
他在心底暗暗起誓,无论前路荆棘如何丛生,无论敌军如何强大,自己都将倾尽所能,用热血与生命捍卫东北的每一寸山河。他深知,身后是千百万东北百姓,是祖宗传承下来的广袤土地,为了这份责任,为了这片热土,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,他亦将毫不犹豫,奋勇向前,至死方休。
在大毛的另一端,位于大毛首都的克宫深处,一场足以影响远东局势走向的高层会议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。那间宽敞却昏暗的会议室里,厚重的天鹅绒窗帘将外界的光线与喧嚣严严实实地阻隔在外,唯有几盏低垂的吊灯洒下昏黄黯淡的光晕,给整个空间蒙上了一层压抑而凝重的氛围。大毛的党政军要员们神情肃穆,围坐在一张长长的胡桃木桌前,他们的脸上满是凝重之色,每个人都深知此次会议所探讨的议题意义重大,关乎着大毛在远东地区的战略布局与国家的未来命运。
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率先打破了沉默,他猛地站起身来,手中紧握的文件随着他的动作在空中挥舞了一下,随后重重地敲击在桌面上,发出沉闷而有力的声响,仿佛要借此宣泄内心的愤懑与坚定决心。他大声疾呼道:“同志们!大毛在远东地区的战略利益是我们绝不容许有丝毫侵犯的底线!这片土地关乎我国的国家安全、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影响力的延伸,我们必须采取坚决有力、行之有效的措施,捍卫我们的权益!” 他的声音在会议室中回荡,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威严。
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则面色阴沉,眉头紧锁,仿佛在思索着更为深远复杂的问题。他缓缓开口,语调沉稳却又透着深深的忧虑:“在当前风云变幻、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下,我们的每一步行动都如同在钢丝绳上行走,将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。稍有不慎,便可能陷入舆论的漩涡中心,对大毛的国际形象造成难以挽回的严重损害。我们不仅要考虑军事行动的可行性,更要兼顾外交层面的影响与后果,务必做到慎之又慎。”
一时间,会议室里众人各执一词,不同的观点和建议如火花般在空气中激烈碰撞。有人主张立即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,以雷霆手段迅速解决远东危机;有人则认为应先通过外交斡旋,争取更多国际支持与理解,避免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。争论声此起彼伏,不绝于耳,每个人都据理力争,试图说服他人认同自己的观点。